关闭→
当前位置:装饰都>装修设计>设计观点>谭峥:世博不该止于“奇观”

谭峥:世博不该止于“奇观”

装饰都 人气:1.88W

谭峥:世博不该止于“奇观”

中国馆

2010年5月上海的炽热辐射早已飘扬过海远达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矶。不约而同地,笔者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在近期谈起明确的访沪日程,而所有的旅行主题只有一个:去看世博。笔者常常讶异于居然有这么多美国人能够突破舆论壁垒不抱任何政治猎奇的目的去访问远在中国的世博会。世博已经是一场空前的奇观盛典。只是我的这些朋友们既钟情于奇观,而又为细节忧惧。语言,交通,环境,秩序都会成为忧惧的对象。担忧的关键在于:乌托邦式的技术文明是否已经溢出到他们的日常世界?

世博会(World's Fair)源于欧洲中世纪商贾的互相展示商品的集会。所谓的“Fair”原本的目的就在互通有无,其意义在展示之外。自1851年于伦敦海德公园举办的第一届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始,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吹响人类生存理念革命的号角并深远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展示了贝尔电话公司的最新产品,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标志着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开端,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博会展示了X射线与冰激凌,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展示了电视转播技术,磁带收音机与尼龙丝袜,1964年,又是在纽约,IBM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计算机的互动。这些技术都转化成了集体无意识的传统,成为人类社会肌体的一部分。

西方世界在60年代末期的社会与经济危机后开始文化转型,世博会渐次成为城市与国家形象推广的宣传机器,宣示技术文明的功能却逐渐式微。在这四十年内,整个西方世界较少有里程碑式的技术革命出现。文化,景观与体验消费渐渐取代了实物产品的消费。世博会对于当代西方社会来说仿佛是一个来自中世纪的“奇观”(spectacle)。如果世博仅仅是奇观,那么就和一场迪斯尼乐园的游行没有任何区别。而在西方世界,消费奇观已经成为日常实践,根本无需世博来做东。